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服务商 中国城市治理智库平台

学术动态 | 公园城市赋能研究:绿色空间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发表时间:2020-03-26     阅读次数:     字体:【

“绿水青山” 值多少钱?

摸清生态环境家底,给绿水青山“标个价”


近年来,国内外聚焦生态价值核算,相继开展了众多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2018年,厦门市生态系统价值量为1827.02亿元,与2015年相比,2018年生态系统价值增加了624.01亿元,直观地体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密切联系;2019年,成都试点核算9个林盘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结果显示,观胜镇严家弯湾生态系统生产总值4106万元,道明镇竹艺村为3361万元。



生态价值核算: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简称,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及其价值的综合,包括生态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GEP核算就是给绿水青山贴上“价栺标签”,将无价的生态系统各类功能“有价化”。


“绿水青山” 如何转换?如不能有效将绿色空间开发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有效化解,可能会引发如维护管理成本增加,财政补贴无法覆盖,已建绿色空间年久失修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提升绿色空间价值转化效率,促进绿色空间价值向更高维度提升,从而为公园城市的投资、开发、运营管理提供永续发展支撑,针对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注:下文内容部分摘于杨茅矛论文《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绿色空间赋能体系构建研究》


一、绿色空间的生产困境与赋能效用


1.1绿色空间的空间生产困境

绿色空间作为一种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之法(nature-based solution)”,一直以来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策略和改善空间品质的重要工具。但将绿色空间的各种有益影响纳入城市空间发展的资本循环中却十分困难。



绿色空间具有生态、美学、社会、经济、健康等多维价值难以直接货币化变现并补贴开发运营成本,同时其公益属性又使得政府作为主导开发者面临”开发绿色空间叫好”和“放弃土地出让金叫苦”的两难困难,使得绿色空间在高密度城市地区既受居民欢迎,又难以扩容甚至存留。因此,通过合理机制设计使绿色空间外部效应转化为可被资本所获取和利用的价值,可有效缓解绿色空间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动力缺位,是绿色空间生产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1.2绿色空间赋能效用与价值转化

“赋能”一词源于英文“enpower”,意为赋予对象过去所不具备的能力或使之实现之前不能实现的目标。从定义上看,赋能本质上描述了主体对外部客体实施正向影响的过程,能够持续对特定对象进行正向影响的主体即可认为其具有赋能属性。


作为具有强正外部性的绿色空间,其赋能属性在提升土地价值、促进土地开发、改善邻近环境品质、降低大气污染、增加居民愉悦度等方面均有体现,是一种具备赋能属性的典型城市空间,其所发挥的赋能效用是绿色空间价值转化的中介途径。


具体而言,空间的价值转化分为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两种途径。


来源:《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绿色空间赋能体系构建研究》


直接转化通常以私人生产方式供给,空间开发的价值可充分内部化,典型如商业空间的价值通过内部商铺售卖进行转化,商品住宅空间通过售卖内部住宅进行价值转化等模式,该方式可直接将空间价值货币化后进入市场进行销售。



间接转化则通常适用于政府供给的各类公共空间,这类空间既无法分割产权进入市场流通,其部分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亦难以反映在市场价格中(如改善人群健康),因此一般通过中介进行价值传导并体现价值。对绿色空间而言,早在19世纪英国就通过促进住宅开发而建设公园,公园赋予周边土地增值,其价值以提升房价的形式进行间接转化。对绿地空间的赋能效用、途径、对象、传导机制的研究,是理解绿色空间价值转化的关键。



二、绿色空间的赋能机制


2.1绿色空间赋能效用类型


绿色空间对周边环境的赋能效用可体现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生态环境层面等,不同类型的赋能效用估值方法和估值难易程度存在区别。

按照已有文献对不同类型的赋能效用进行分类,可以看出,绿色空间赋能效应在经济层面可体现为土地增值、促进周边地区开发、房价提升、导入人群流量等方面,绿色空间赋能效应在社会层面可体现为促进邻里交往、对人群健康水平正向干预、提升社会福祉公平等方面;绿色空间赋能效应在生态环境层面的赋能效应可体现为降低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市微气候环境及热岛效应等方面。其中,经济层面的赋能效应进行货币化价值评估研究较为成熟,生态环境层面次之,社会层面的赋能效应货币化价值评估较少。


来源:《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绿色空间赋能体系构建研究》


2.2绿色空间赋能效用传导


绿色空间的赋能效用既取决于绿色空间本体属性,同时也受到赋能对象属性的影响。影响绿色空间对外部环境赋效用的自身属性定义为本体可赋性,影响接收赋能效用的客体属性可定义为客体受赋性。根据已有文献整理,本体可赋性的影响因子包括绿色空间规模等级、设施多样性、空间类型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客体,其客体受赋性影响因子还可进一步细分。此外,主体与客体的空间关系作为中介影响因素,可对绿色空间的赋能效应起到间接干预,对于赋能效用的作用尺度及强度有重要限定作用。


来源:《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绿色空间赋能体系构建研究》


三、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绿色空间赋能体系构建


作为以公园为关键词的城市发展理念,公园城市将绿色空间作为城市治理和发展的“空间工具”,体现出对绿色空间价值的认知向生态文明层面进一步跃迁。如何在城市发展和治理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绿色空间的多维价值,关乎公园城市理念否能由美好社会愿景走向生态文明建设范本。


围绕赋能效应构建绿色空间赋能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绿色空间价值转换过程的理解和实践运用。绿色空间赋能体系构建包括系统要素、作用关系和典型空间模式三部分。其中,系统要素是对纳入绿色空间赋能效应的各类空间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权力要素的提取,作用关系是对系统要素相互作用方式的抽象和归纳,典型空间模式则是在不同尺度下对各类绿色空间赋能效应的空间模式图示化归纳和表达。


3.1绿色空间赋能体系的系统要素


绿色空间赋能体系由赋能本体系统、中介传导系统和受赋客体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赋能本体系统为绿色空间,包含植物生境要素、设施小品要素、空间形态要素、功能分区要素等;中介传导系统包含传导媒介要素、区位尺度要素、空间关系要素等;受赋客体系统包含受赋要素类型、用土地要素、人群感知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等。


绿色空间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将自身的外部性效应通过赋能体系进行传导,并最终向受赋客体赋予土地增值、环境改善、人流增加、健康增益等效应,从而完成绿色空间对周边环境的赋能过程。


来源:《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绿色空间赋能体系构建研究》


3.2绿色空间赋能体系的要素作用关系


绿色空间赋能体系中各要素存在多种作用关系,通过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可催生出不同的赋能效用。赋能效用的类型、强度和辐射范围不仅由要素类型决定,更重要的是相互要素之间的紧密衔接和相互耦合。从作用强度看,存在正向叠加作用和逆向排斥作用;从作用类型上看,既可以单要素作用,也存在多要素共同作用的模式。通过分析不同赋能要素类型及作用关系,并结合受赋客体的需求,可以对绿色空间赋能体系进行模块化定制,促进绿色空间的赋能效应最大化、赋能靶向精准化和赋能感知人性化。


3.3基于赋能效应的典型绿色空间价值转化模式

3.3.1典型赋能空间模式


将绿色空间的赋能效应在宏观尺度、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三个层面可形成不同的空间模式,促进绿色空间价值发挥与转化。


宏观尺度下,绿色空间可依托生态廊道、生态屏障等自然基底发挥重要的生态环境价值,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价值,同时绿色空间赋能可提供生态环境改善、吸引景区开发资金、导入闲暇消费人流及绿色产业、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等效应。中观尺度下,绿色空间以城市综合公园、专类公园、滨水绿地、绿道等形式对邻近空间和内部空间进行赋能,使得邻近绿色空间的周边地段土地增值和开发、增加人群户外活动意愿及强度、提高街区活力、内部空间商业潜力提升等。微观尺度下,绿色空间通过赋予近距离范围空间一系列空间特质和属性,使其获得各项服务功能,例如引导调控人流、改善身体健康、调整微气候舒适度、提高空间驻留时间等。


来源:《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绿色空间赋能体系构建研究》


3.3.2绿色空间价值转化模式


绿色空间价值在经济、社会、生态层面的多维性决定了其价值转化存在多种模式与路径,不同目标导向决定了价值转化模式的决策选择、实施方案以及价值转化效率。根据不同价值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可形成六类绿色空间价值转化的价值序列。


经济价值置于首位目标时,绿色空间价值转化主要通过促进周边土地增值、增加人流量等方式;生态价值置于首位目标时,绿色空间价值主要通过大面积绿色生态空间保护、植物生境多样性营造等方式获取;当社会价值置于首要目标时,则通过增加中小尺度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等服务型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和设施多样性达到。针对不同的价值序列进行绿色空间开发类型选择是提高价值转化效率的重要途径。


来源:《公园城市背景下的绿色空间赋能体系构建研究》


四、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下的空间赋能模式


4.1宏观尺度赋能


4.1.1宏观尺度赋能——成都科学城



面积125平方公里的成都科学城依托4500亩的兴隆湖,以优质的生态环境、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业,企业创造繁荣”的“人-城-产”发展逻辑。


从生态支撑、完善综合配套功能、探索特有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系、提升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形成强大社会氛围等多个方面,强化成都科学城品牌效应。


科学城布局了6大产业社区,成为成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参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和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承载地。目前科学城引入了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中科院系统11家机构;累计签约项目315个,协议总投资2256.73亿元。


4.1.2宏观尺度赋能——成都科学城核心区位:全球首个“独角兽岛”


规划用地面积:约1006亩

净用地面积:约560亩

总建筑面积:约145万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预计300亿元


“独角兽岛”项目将突出公园城市特质,按照全周期培育、全要素保障、高品质生活的产业生态圈建设思路,以智慧复合型绿色生态园区规划为基础,以新经济应用场景构建为目标,以独角兽企业引进培育为根本,高标准建设集“新经济、新梦想、新城市、新建筑、新生活”为一体的独角兽企业孵化培育平台,努力打造独角兽企业话语引领者、场景培育地、要素聚集地和生态创新区。


4.1.3宏观尺度赋能——世界级级品质“城市绿心”: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1275平方公里的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深入推动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从“生态屏障”跃升为“城市绿心”。



生态保护: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4%提升至2018年的56.5%,到2020年将提高到60%。


网红新地标: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和生态价值转换理念,通过积极推进生态文旅项目建设,定期举办山地马拉松、音乐节等文体活动。


无界龙泉山:基于全域森林复建与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经济;统一龙泉山生态农业产品品牌;依托全域大健康运动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的户外运动胜地;实施特色文化复兴与乡村互助计划。打破行政区界藩篱,实现产业协同共荣发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龙泉山经济”产业生态圈。


建设中的“城市之眼”——龙泉山丹景台景区


狮子宝观景平台


4.2中观尺度赋能



4.2.1中观尺度赋能——成都天府绿道:世界最长慢行系统

统筹推进文体旅商农融合发展,强化绿道的复合功能,营造消费新场景,提升绿道资源的生态价值。



锦江绿道,是成都天府绿道“一轴两山三环七带”布局核心的“一轴”,全长240公里。



夜食:即乘坐游船看景享美食。

夜市:即复原成都夜市文化,利用码头和绿道内开敞空间进行主题化集市包装。

夜秀:让锦江贯穿的15公里城市中心区成为成都的文化秀场。

夜节:即通过多种夜晚的节庆来多维度展现成都文化。

夜展:打造画廊、博物馆等,增强特色文化体验。

夜宿:通过住宿在锦江沿岸,使得夜游锦江更为深度。


4.2.2中观尺度赋能——成都天府沸腾小镇



沸腾小镇按照4A景区标准打造,占地约6000亩,天府绿道穿其而过。

星空下的公园火锅:各式火锅散布在占地面积达百余亩的水陆之间,亭台火锅,船上火锅,树上火锅。

生活场景:布设自动售卖机、应急救助点等服务设施,布局运动场所,社区书店、剧场影院等文化设施,推动绿道WIFI全覆盖,完善标识系统、无障碍系统等。

夜秀:舞台表演,有游船表演,还有音乐表演等

农产品展销区:销售周边的特色农产品


4.2.3中观尺度赋能——普禾国景设计案例:成都新都区大丰绿道




项目地址在成都新都区,结合新都区自然人文环境,以现代休闲农业为基石,跨界、整合、链接观光农业、农庄园艺、特色文创、音乐体验和酒店民宿等多种产业形态,以多样化的营造途径,触动“引爆点”,产生“粉丝经济””粉丝效益”,打造具备场地特有文化符号的多元融合IP。


艺术村


鹿悦书院


4.2.4中观尺度赋能——普禾国景设计案例:成都天府绿道鹿溪河


项目位于成都鹿溪河,北起直管区曲界,南至保水沟,河流长度约25km,总占地面积约25km2。其中天府绿道鹿溪智谷刘家坝段河道长约3km,面积约3万m2。

提出绿色经济体——绿道N 次方将农旅、文创、旅游、体育等经济产业进行指数化叠加,在绿色生态空间的本体下,错位耦合,让其复合效益指数性倍增,最终形成绿色经济产业联合体。这样绿道空间背景下的产业联合体称之为新绿道、新经济、新社区。


麦田秀场


时光博物馆


4.3微观尺度赋能



4.3.1微观尺度赋能——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市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



《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2018-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旨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落实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发展战略,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规划》构建形成了“1173”总体架构。1.即制定“1”个三步走的规划目标;2.构建“1”套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模式;3.打造社区发展治理服务、文化、生态、空间、产业、共治、智慧“7”大场景;4.实施定指标、定类别、优区划等“3”项基础工程。成都是全国首个系统编制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的城市。提出了三大社区类型——根据城乡形态、主导功能,将全市城乡社区划分为产业社区、城镇社区、乡村社区3大类型。


城镇社区文化场景


产业社区文化场景


乡村社区文化场景


4.3.2微观尺度赋能——成都新桥社区:大力发展“公园经济”


府河摄影公园



金牛区新桥社区现有3万多人,许多居民喜爱摄影。这里以府河摄影公园建设为载体,引进了一批社会企业、文化公司,建设文化空间、发展摄影产业,通过锦江绿道、熊猫绿道串联,构建业态集中、生态共享的摄影文创为主题的开放型特色街区。


“熊猫咖啡馆”


营造社区新场景,推动社区业态生态升级。依托公园良好的生态场景,“熊猫咖啡”人气快速集聚:摄影俱乐部的成员总爱在这里交流,附近锻炼的居民也会选择在这里歇脚,成为一个新的社区居民聚集地。在成都,像“熊猫咖啡”这样的资源场景,正不断被盘活,成为推动社区发展治理的源头活水,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更具“国际范”“生活味”。发展“公园经济”,吸引社会企业参与,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创造更多新场景、新业态,更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


4.3.3微观尺度赋能——成都玉林街道

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种空间实体,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公共交流创造空间环境与生态环境。


玉林街道地处成都平原,旧城区规划多采用网格状的道路规划布局,并通过其蛛网般的街巷网络,将整片区域的配套设施、老百姓连接起来,打破了现代高楼林立的冷漠与隔膜,人在其中生活便利,这是富有活力的生活空间。


玉林街道社区公共空间分布


五、结论与讨论


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绿色空间在今后城市发展中将承载更多的功能。将绿色空间自身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并转化为各类经济、社会及生态价值,是提高绿色空间营造质量,增进绿色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通过梳理绿色空间的赋能属性,提出了绿色空间赋能体系及赋能效用传导机制模型,对于理解绿色空间价值转化过程、转化空间模式及受益对象等方面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目前,对于存量绿色空间的开发主要集中于外部邻接区段,一方面有利于存量绿色空间的刚性保护,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多维价值不能完全发挥。今后,在有条件地区可以开展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让城市绿色空间赋能效应“内外兼修”,进一步围绕绿色空间的赋能效应搭建价值转化空间骨架,降低绿色空间开发投资风险、促进绿色空间公益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相互支撑反哺,为公园城市建设夯实可持续发展绿色基础。


文章转自:普禾国景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上一篇:学术动态 | 金雪华:聚焦脱贫,创新发展,抗疫前线的网红县长
下一篇:政策法规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意见的公告